8188cc威尼斯网址 | 威尼斯会员登录(中国)有限公司

头条新闻

《山西日报》刊发校长梁丽萍文章: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

日期:2024-11-05点击数: 来源:山西日报

2024年11月5日,《山西日报》刊发校长梁丽萍文章《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全文如下:

核心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就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作出系统部署。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要深刻认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意义,站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立场,让民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亮底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就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作出系统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凸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必须站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立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民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亮底色。

深刻认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意义

生活品质涵盖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维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尺。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当人民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和幸福时,他们会对社会产生更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建设。同时,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人们能够拥有更多的精力和信心去创新、去创业,为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始终是“国之大者”。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就是其集中体现。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为的是让人民摆脱压迫和剥削,获得自由和尊严。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加明确地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可以说,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核心价值。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体系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唯有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经济领域的改革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基石。经济领域的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对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要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创造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创新创业,激发经济活力,为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要不断优化市场环境,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贫富差距,确保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社会领域的改革关乎人民的切身福祉。社会领域的改革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项改革的推进都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让人们在生病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守护人民的健康。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感受到温暖与关爱。要深化就业领域的改革,致力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优化就业环境,推动创新创业,让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文化领域的改革为人民生活增添绚丽色彩。文化领域的改革为人民生活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让人民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享受更加充实、美好的精神生活。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人们的文明素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要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建设更多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生态领域的改革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领域的改革,才能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生活的常态,让人民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宜居的城市和乡村环境,让人们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享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要开展生态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共同守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要求

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总体部署,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要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民生制度体系,不断凝聚团结奋斗共识,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要靠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引擎。为此,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要加强交通、通信、能源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实现社会各领域综合协调式全方位发展,从而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让每个人都能在高质量发展中感受到进步和生活的美好。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科学分析、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倾听人民声音,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生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清单”。要统筹把握、精准设计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评价标准。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在增加有效供给、保证公平正义、发扬人民民主的基础上,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不断完善民生制度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为此,要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围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痛点和堵点,完善分配制度,规范财富积累。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各类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优化人口发展战略,探索提供涉及全体人民、全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以更加成熟、更加稳定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破除高品质生活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奠定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持续凝聚团结奋斗共识。实践证明,由亿万人民团结奋斗汇聚而成的磅礴伟力始终是赢得未来、创建伟业的最大底气与根本动力。我们依靠团结奋斗摆脱贫困、实现小康,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为此,要坚持在共同奋斗中创造美好生活,弘扬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培育“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凝聚起人民对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价值共识。要健全利益协商体制机制,创新协商民主形式,建立健全劳资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社区协商、人民调解等利益协商制度,强化社会共同体意识,促使社会成员之间更加团结与和谐,切实把“蛋糕”做大分好。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准确把握并遵循一系列重要原则。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立”与“破”的辩证统一。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保障和改善民生涉及深层次、多元化重大利益格局调整,必须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要坚持“立”字当头,遵循“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突出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建立健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要坚持以“破”疏堵,破除旧的观念、突破旧的束缚,破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民生的观念,打破传统的民生保障体制中存在的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推进民生领域的改革向纵深推进。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有机结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增强制度建设的整体性,又要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实现协调统一。整体推进,意味着全面考量民生的各个领域,从教育到医疗,从就业到社会保障,从住房到生态环境,无一不纳入民生改革与发展的规划。然而,仅有整体推进还不够。当下,还迫切需要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托幼养老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到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通过抓好重点领域的改革落实,进而带动整体工作提升。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均衡性与可及性的有机统一。均衡性意味着在资源分配和服务提供上,要避免过度的差距和不平衡。无论是教育、医疗、就业机会,还是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应努力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相对平衡。然而,仅有均衡性还不够,还必须注重可及性。可及性强调的是人民能够方便、有效地获取和利用所需的资源和服务。只有实现了均衡性与可及性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让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让人民切实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

Baidu
sogou